黄网站免费线观看免费

 首頁 | 建設(she)動態 | 通知公告 | 政(zheng)策指導(dao) | 理論探討 | 申報(bao)材料 | 建(jian)設專欄(lan) | 監控專(zhuan)欄 | 工作簡報 | 資料下載(zai) | 它山之石(shi) 
首頁 > 黃網站免費線觀看免費: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專欄 > 理論探討 > 正文           ★★★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
文章來源:<a href='/ShowCopyFrom.asp?Cha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3-02-28 10:30:27
   肖  
    作者簡介:肖飛,男,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系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創業教育。
    摘要: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高職的職業性特征決定了高職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必須在市場化的運行機制保障下,走校企合作之路。在分析高職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課程改革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高職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 2012 )03-0004-03
    2006年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決定了高職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必須在市場化的運行機制保障下,走校企合作之路。
    一、校企合作對于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種新類型。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屬性,又有職業教育的屬性;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有其自身內在的本質特性和要求。因此,高職教育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更要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殊要求,在專業設置、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實踐環節等方面都要辦出高職的特色。
    推進校企合作的課程改革,已經成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工作的突破口。各院校在創建示范性院校的過程中,結合各自的特點,探索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的課程改革模式,搭建了具有區域經濟特色的工學結合平臺。通過校企合作的課程改革,強化了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充分凸顯了高職教育教學新亮點。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課程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需要。
    二、現行高職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培養目標定位過于專業化,忽略了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強調職業技能的訓練,突出職業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這是工業化社會要求的具體落實,它以職業崗位的分化和職業技能的相對穩定為前提,重視的是職業資格的獲得。應該說,這種職業崗位能力本位和主導的思想,是基本適應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但一些高職院校在確定培養目標時過于強調專業化和針對性,專業面狹窄,則難以適應信息化的要求,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發現,隨著科學技術和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新經濟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的并不是勞動技能的日益復雜化,而是勞動技能的簡化和勞動者綜合素質的提升。這是和工業化所追求的崗位技能專門化、復雜化特征相反的一種趨勢。
    (二)課程內容過多關注職業的客觀需要,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
    課程內容及目的單一地指向某專業、某工種應該達到的職業要求,更多地考慮教師如何教的問題,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課程的編制注重文化課知識的掌握、專業技能的強化,忽略如何把課程作為一個信息載體,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如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全面的發展。課程內容過分重視原理和結論,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缺乏應用性和可開發的空間。一些高職院校選用的教材,遍布“知識點”,尤其是專業基礎課,完全按照從理論到理論的學科體系安排教學內容,缺少與實際相結合的實用知識,以至于讓學生覺得,進了職業學校就要進行專業理論研究。于是,很多學生在考試前“死記硬背”那些原理和結論,考試結束以后,大多很快遺忘了記憶的知識。此外,高職課程內容的設計沒有預設的空間,尤其是專業技術課,嚴密的學科邏輯體系制約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教師沒有施展才華的余地,學生無法在體驗中生成新的知識和技能。
    (三)課程結構失衡,理論課與實踐課割裂
    一些高職院校對高職教育界定的實踐上的“技術應用型”以及理論上的“必須、夠用”原則作簡單、片面的理解,過分加大或縮小某一類型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導致高職課程結構體系的失衡。
  理論課與實踐課是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中最主要的課程類型。理論課一般包括普通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主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專業理論和技術知識;實踐課主要包括實驗、實習、實訓課,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操作技能。兩類課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為培養高技能專業人才服務。但從當前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學實踐看,這兩類課程搭配尚不默契。許多院校仍然將課堂教學作為專業課程學習的主要形式,奉行理論先行、理論為主、實踐依附于理論的教學策略,將理論的學習與技能的習得割裂開來。雖然最近幾年這種現象有所改觀,但許多高職院校只是簡單地采用“疊加式”的方法將理論課與實踐課機械地拼湊在一起,二者之間形成的是基礎和承載的依附關系,高職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貌合神離、二元分裂的局面并未得到改觀,發揮不出兩者共同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合力作用。
    (四)課程設置滯后于市場需求,人才培養難以對接就業市場
    課程設置滯后于市場需求也是目前高職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高職教育應直接面向社會需求,尤其是當地就業市場,以培養出滿足同時期市場需要的畢業生為目標。但由于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對市場需求調研和必備的行業分析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導致課程設置并不能很好地適應同期就業市場的需求。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高職院校雖然基本上能熟悉市場對某類人才的需求,也能及時地開設相關的專業,但是往往強調了學生“量”的增長,忽視了“質”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有些高職院校在某些專業上有較強的培養基礎,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上能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但是在進行行業分析時,不能有效地結合相應的能力單元進行培養,導致“畢業生并不能進入對應產業界”現象的發生。因此,充分了解人才市場和緊密跟蹤行業技術發展水平可以為高職課程設置提供方向性依據。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對策與建議
    (一)依據區域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要求,確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直接提供數量龐大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提高高職教育對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的適應性,必須準確定位人才培養規格,適時調整培養目標。培養目標對課程設置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它直接影響著高職教育的課程開發,規定著各種職業人才的素質和能力規格與標準。只有緊扣當地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深入了解人才市場和職業市場的變化,了解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技術應用型人才數量、規格等客觀要求,才能明確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出符合人才培養要求的課程體系。
    (二)形成全方位參與高職課程決策的機制,增強課程決策的科學性
    課程改革與建設是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重點、難點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由于高職教育的特點,其課程設置必須由行業或工作部門提出職業要求一一包括職業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的各項技能指標。教育部門在課程決策中的任務只是根據教育科學的原理,把職業目標合理地轉化為高職的培養目標,并在課程設置、設計、開發中得到體現。換句話說,教育部門更多的只是充當一個“教育專家”的角色,而“技術專家”的角色應由用人單位(或行業)來充當。同時,要吸收學生參加課程的決策、設計、編制和實施,使課程開發編制人員的隊伍由現在的用人代表、培養人代表(教師等)、管理者代表(行政部門)三結合變為四結合,即加上學生代表。學生代表要參與課程改革的決策過程和設計過程,在各個環節上都要聽取學生的意見。如在課程的編制與使用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具體的課程內容編制;在課程編制后,對于課程結構與形式的選擇,也要聽取學生的意見,適應其需求和特點;在課程的計劃與教學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具有選修課程的權利。
    (三)構建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實現課程標準與行業標準對接
    應盡快讓職教課程與行業標準對接,并建立直接通過行業職業標準來考核職教質量和課程學習結果的機制。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課程沒有統一的標準,尤其是與行業標準未能實行對接,因而經政府授權頒發的學歷文憑就沒有職業技能的證書特性。為此,必須建立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轉換課程主要是指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實踐課程之間的銜接轉換。中高職課程銜接轉換是單向的,即主要以高職課程為依據,在中職已學知識點的基礎上,追加部分銜接課程。職業學歷證書與崗位證書的銜接轉換,一樣可以通過銜接課程實現相互間的融會貫通。建立以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相溝通為重點的評價方式的改革,使人才培養質量更加貼近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
   (四)建設校內校外實訓基地,走產學結合道路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要注重綜合性和先進性,實訓設備的配置要與企業技術水平相適應,以通用、實用為原則,重點解決好數量不足、實習工位短缺等問題,為學生提供足夠時間的高質量的實踐訓練機會。實訓基地要模擬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盡可能一致的職業環境,在高度仿真的企業環境中進行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實行實訓基地的開放式管理,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發揮儀器設備的最大效能。
    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上,學校要實行開放式辦學,吸收國內外優質的教育資源,深化產學合作,主動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探索“訂單式”培養、“前店后廠”、連鎖辦學等多樣化的辦學模式。要與周邊地區的行業、企業形成密切的產學合作關系,建設具有先進性、實用性、配套性、共享性的穩固的校外實訓基地,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增強辦學活力。
    (五)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保
證實踐課程的落實
    一是加快對現有教師,特別是對中青年教師的培訓。學校應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安排專業教師到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參與經營管理、技術攻關、項目設計、現場施]’:等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活動,形成職業技能,獲得職業資格,迅速成長為“雙師型”實踐教師。二是聘請企事業單位有豐富實踐經驗、技能過硬的退休專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專職實踐教師;也可聘請企事業單位在職中青年技術骨干、經營管理骨干作為短期實踐教師。三是組織行業、企業的專家和校內“雙師型”教師,根據實踐教學環節和職業技能鑒定考核的要求,結合實訓基地具體的儀器設備情況,編寫一批具有鮮明高職特色,并與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術等級證書有機結合的實踐教材,做到每個實踐環節有實踐教材,并且要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設備的更新而不斷修訂,實現教材建設“與時俱進,與技俱進”。
    (六)完善高職課程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能力評價
    改革高職課程的考核評價方法,應以職業能力標準作為測試學生最終成績水平的基準。打破以書面考試評價方式、書面考試成績判定學生學業水平為主的傳統評價,增加對學生能力的考評、學習過程的考核和在工作現場的考核比重。課程質量的評價應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要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質量觀,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課程性質和特點的課程質量評價標準,從重視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轉變。注重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考核,盡可能地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形成以口頭與書面問答、技能測試、課程實踐、大作業、畢業實踐、實習報告等為主要形式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要將課程質量評價與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掛鉤,使課程評價更具有職業指向性和實效性。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2010-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登錄入口
    版權所有 山東職業學院.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專題網